第五百九十三章 鬼祠堂

决定暂时放弃继续寻找那早已经失落在历史长河当中的孔雀王朝,转而赶往浙省寻找失联几日的周建军和三支考古队后。

我和Alice便是开始了无比焦急的等待,那会也真是通讯技术不发达,虽说有传真、有电话这些东西,可这些东西都还没有完全普及开来。

一直折腾到下午的时候,我们才收到孙三农传真过来的资料、照片和三段录音。

最先接受成功的是文字资料,足足有十多页A4纸的资料,可我粗略看了一下,大部分都是那处位于浙西南考古现场的一些初级挖掘记录,并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唯一让我觉得费解的就是那份文档资料最后的两页,全都是周建军从其中一部分现场送交到研究所的文物上拓印下来的古文字。

我虽然不是古文字爱好者、更加谈不上古文字专家,可在潘家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再加上因为小时候被老爷子强逼着学习风水术。

因为那场风波的缘故,很多风水方面的书籍其实都已经失传了,没办法想要系统化学习风水术,就只能够去寻找年代更加久远的一些风水类的古书和古籍。

久而久之,我对风水术是不怎么感冒,反倒是喜欢研究起了古书、古籍。

近现代的古书、古籍还好,至多也就是繁体字,在久远一些的古书、古籍,用的字体那就是五花八门。

也正是因为喜欢倒腾收藏古书、古籍的缘故,我只问对于一些古文字、古字体还是略知皮毛的。

可这一次,周建军从那批出土文物上发现的古文字,却是我从没见过的。

甚至于,看着那些传真过来的古文字拓版,我都有一种看天书的感觉。

对古文字、古时候字体没有研究了解的人,看到复杂一点的繁体字都会觉得是在看天书,更别提念头更加久远的各种篆体、隶书、金文……等等古文字和古字体了,可不管那些古文字、古字体在怎么复杂,第一眼看上去,你不认识,可你至少有一种感觉,感觉那是一种不认识的文字。

要说最不像是文的字,大概就是各式各样的古象形文字了,包括现在传承下来的纳西文、水书、彝族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都属于象形文字的一种。

然而这一次,周建军发现的那些古文字,怎么说呢,反正第一眼看上去它就不像是文字,可要说它如同象形文字那样,有种临摹书画的感觉,却又显得过分牵强,甚至于说它介于两者之间,都有些不太合适。

Alice凑上前来,盯着那些古文字看了看之后,也是看的直皱眉头。

我呢,虽说在潘家园摸爬滚打多年,平日里又喜好收藏钻研个古书、古籍之类的东西,可说一千道一万啊,我始终只能算是半路出家的厨子。

Alice呢,家里头从祖上开始就是经营古玩生意,绝对算得上是传承有序、从小耳闻目染,再加上Alice又系统化的学习过考古、历史方面的知识。

所以其实,相比起Alice,也许我在野史杂记、实际操作勘验这一方面略强一些,可要说理论性、学术性的知识,我还真不如Alice。

眼下,就连Alice看着那些古文字,都直皱眉头、一点头绪都没有,我就更是看的一脸茫然了。

“这……这真的是某种从没被发现过的古文字?”

看了片刻后,就连Alice都忍不住抬起头看着我,有些不太敢确定的问了一句。

“应该错不了,周教授不是查到了一些线索,说这的确就是某种从未被发现过的古文字,而且应该和某种宗教有关。”

我苦笑了一下,只能把目前已知的一些线索又给复述了一边。

不过在我说完这句话之后,我却是猛地眼前一亮。

是啊,我怎么给忘了呢,周建军是研究所老牌考古教授,虽说不是古文字方面的专家,可他对于历史的研究了解程度,包括对历史上各种文化、民俗这些东西的了解,都绝对不是我们能够比拟的。

既然周建军确定这些看上去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更像是小孩子信手涂鸦、可却又显得格外工整、还颇有规律韵味的古怪符号,的的确确就是某种从未被发现过的古文字,而且还和历史上某个宗教流派有关,那就应该没跑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许我们只要顺着周建军已经找到的这条线索继续追查下去,就有可能破解这些奇怪的古文字。

想到这儿,我也有些激动了起来,Alice看了我一眼,四目相对的瞬间,她似乎也明白了我的意思。

“你的意思是周教授没弄错,这些的确就是某种从未被发现过的古文,而且还和历史上某个宗教流派有关?”

“应该错不了,可是这历史上出现过的宗教流派,没有十万、也有数万,想要追查下去,真不是简单的事儿!”

“不管多难,我一定要弄清楚这些事儿,一定要找到周教授!”

Alice没多说说什么,只是紧握着拳头,默默低语了一句,坚决的语气,那绝对是十头牛都拉不回。

又等了大概了十多分钟,一些现场照片和那三段极可能是一千多年前北宋时期古吴越语的神秘录音这才陆续传了过来。

虽然我对那三段如今已经确定,是近一千年前北宋时期的古吴越语的神秘录音格外好奇,可我还是强忍下的心中的好奇,把注意力放到了那些照片上面。

因为我心里头很清楚,虽然如今那三段录音,已经确定,其中的声音,是近一千年前北宋时期的古吴越语,可就连研究所里头那么多教授、专家都没法破译这三段近千年前的古吴越语录音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凭我们,就算在好奇,估计听了也是毫无头绪。

考古研究、解开历史谜团这些东西,固然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可它绝对不像是你买彩票,运气好了,立马就中了,它是需要十分扎实的文学素养以及对各种历史知识的了解作为基础的。

反观那些现场照片,同样出自考古的第一现场,再加上我在潘家园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下的对古玩文物的了解,也许就能从中看出来一些端倪。

孙三农传过来的照片林林总总加起来大概有二十多张,一部分是第一支进入那处历史遗迹进行初级挖掘保护的考古队现场拍摄的照片,另外一部分在,则是第一批出土文物送达研究所之后,研究所拍摄的文物照片。

我先看了第一部分考古现场,第一支考古队在初步挖掘保护的时候拍摄的那十几张照片。

因为是考古队拍摄的,所以还算是比较专业,照片也比较清晰,虽说没法完全还原现场,可也能让人通过照片看出个大概来。

第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座宗祠或者是祠堂一类的古建筑。

照片里那座祠堂,看着是纯木结构的,大概是因为年头久远的关系,那座宗祠已经显得十分破败了,正面的两处挑檐,已经塌陷了下去,就连正面的墙体,都已经塌陷了好几处,露出了里头已经开始腐朽发霉的木头。

透过那塌陷墙体露出的窟窿儿,隐约能够看到那座宗祠里头的两根柱子,那柱子在一开始应当是刷了黑色大漆的,柱子倒是没有塌陷,而且还显得格外粗壮结实,单凭那几根起码也够一人环抱的柱子,便不难看出来,当时修建这座宗祠的人家,绝对是非富即贵。

因为古时候啊,讲究个门当户对,富贵人家还讲究个高墙深院,所以古时候这高墙、高门、高门槛以及院落的大小、多寡,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这一户人家的社会地位和富贵程度。

除此之外还隐约可以看见进门处正上方有一块匾额似的东西、其上还隐约写着鎏金的字,因为有的地方还隐约能够看到一些暗金色的光泽,暗金色旁边还有一层黑色的锈迹,这正是就是鎏金的手艺,可是同样因为年深日久的缘故,那匾额上的字早就看不清楚了。

匾额之下,门口的两排立柱,也是刷过黑色大漆,且每一根都足够一人环抱,立柱、匾额和屋檐交接的地方,都有了木头做了古时候只有大户人家才做得起的榫卯承重结果,那一排起码六层的榫卯承重结构,以及过去了几百年,依旧能够看得出来,其中没用过任何一根钉子,全靠榫扣来支撑,而且造型十分的精美。

榫卯之上,屋檐之下,还单挑出了一层屋帘儿,那木质的屋帘儿,都用了镂空的木工手艺进行了雕刻,其雕刻的花纹,也格外的复杂。

我一眼看过去,只认出来了其中的流云纹和祥云纹还有其中一幅图案雕刻的是黄牛,这些都是古时候用在祠堂、墓葬这些方面的纹路和图案。

表面上看,这就是一座当年大户人家而且还并非是一般大户人家斥重金修建的宗祠、祠堂,可当我看到照片里这座祠堂四周的环境之后,却是一下子皱起了眉头。

祠堂、宗祠这些地方,都是供奉先人的,是十分庄严慎重的地方,在修筑的时候,从选址到用料、在到布局、甚至于包括窗户上用什么面料、雕刻什么纹路,那都是有讲究的,古时候就更是讲究众多了。

照片里这座祠堂本身没什么问题,可怪就怪在这祠堂周围的环境。

一张照片,的确没办法完全还原现场。

可照片当中,那座祠堂四周都长满了荒草,左侧还有一颗很大的槐树,在远一点的地方,隐约能看到一片绵延的山脉,可左右两侧同样能够看到若隐若现的山体,更让我大跌眼镜的是,照片的左下角,也就是照片里那座祠堂左侧方正对的地方,隐约能看到一滩水,也不知道是一条河还是一个水潭。

可不管是一条河还是一个水潭,都不应该出现在这种地方。

宗祠、祠堂是供奉祖宗、供奉先人的地方,一些大户人家的祠堂,更加是常年香火不断,日日有人焚香供奉,故而民间有一种说法,这供奉着祖宗、供奉着先人灵位的祠堂,就是已故先人、祖宗在人世间一个暂时的落脚点,若是诚心,也许就能看到祖宗显灵。

所以从风水上来说,宗祠、祠堂这些地方在选址的时候,一定是背阳面阴,可却又讲究个四周开阔,至少也得前后通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才能让祠堂之内的阴气散去、又不至于让外面的阳气冲到了供奉在祠堂内的祖宗、先人。

然而照片里这座祠堂,左右都是山、其后也有一座山,可以说三面环山,完全就不符合四周开阔,甚至于都不是前后通透,这样的环境下,就是一阵风吹进去,都散不出来,何况是更加虚无缥缈的阴阳二气。

更加让我觉得心惊肉跳的是,照片里那祠堂门口左侧,还有一棵槐树,左下方还有一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