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公学私营

劳世晖略显惊讶地说:

“难道你们这些学生都不懂董事长的含义吗,不知道董事长是搞投资的,办企业的吗?”

殷瑞笑了笑说:“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一听董事长,倒也知道是大老板的意思,有钱人哪,可是这跟学院有啥关系,我们真的不太懂,在我们眼里学院的老大就是院长,院长再上面就是文教署的长官了,跟我们距离有点远,对董事长,我们无非是以为他跟院长关系好,院长跟他是老朋友而已。”

“那后来大家知道董事长的意思了吗?”

“后来总算弄懂了,但叫人觉得挺奇葩的,原来咱这学院,院长不是最大的呀,还得听董事长的呢,那么这个董事长为什么有这么大权力?然后是我们一步步明白了,这个董事长是往学院里砸钱的。”

劳世晖说:“学院有一个董事会,董事长是最大的董事,还有其他若干位董事,他们按投资大小排列,各占多少股份,董事长的股份是最大的,基本占到全部股份的百分之八十,其余百分之二十由另外各位拥有。”

“那就是说,两所学院,等于是两家公司,董事会的人出的钱办的?”

“正是这样。”

“我就不明白了,明明叫省立学院,为什么省里不出钱却叫私人出?所谓公办私营就是公家办了个学校,给私人当成公司发财?”

劳世晖笑道:“你说的一点不差,这就是公办私营,公家造起两所学院,然后交给私人经营,省里只出办起来的钱,至于后面怎么经营就是投资者个人的事了。”

殷瑞不由得迸出一句粗言:公家投资办起来的,却交给私人管理经营发财,私人者利用公家的设施发财,真塔酿地爽!为什么有人会轮到这样的好事呢?

当然这话没说出来,只在心里喷一喷。嘴上说:“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办学方法呢?”

劳世晖说是的,这就是一种新的办学方式,当然在别的地方是没有的,只有在霍丰才有,也算是一种创造发明吧。

然后劳世晖说:“这背后,当然还是有背景的,你有没有听说过?”

“我只听说,师范学院以前只有一所,也就是我们的男学院,并无女学院,而男学院的前身曾经是一所公学会所,现在学院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扩建了一所女学院的。”

“是的,女学院是后来扩建的,当年的公学会所,是前朝办的,而当年办这个会所,还是挺有曲折的。”

殷瑞请劳世晖讲讲当年会所办起来时,经历过什么样的曲折?

劳世晖说:“当年也是发生过几起案子的,有些是相当惊人的,但到现在知者甚少,学院也努力捂起来,不让这种历史再渲染出去了。”

殷瑞隐隐有点悟到,劳世晖请他喝酒,可能正是有这个用意,想跟他聊聊两所学院的前世今生吧。

想想劳世晖的身份是学院的侦查科长,其出发点肯定跟侦查有关,找他殷瑞喝酒其实是一种侦查方式吧。

对殷瑞来说,有关两所学院的历史,跟所有学生一样是一知半解的,甚至很模糊,还是挺想听听这方面的资讯的。

而且殷瑞相信劳世晖想讲的,也必定跟侦查有关,那么劳世晖想讲什么呢。

殷瑞就请劳世晖细细讲讲学院的历史。

“在讲两所学院的历史前,我先讲一个秀才老师的案子吧……”

“秀才老师?也是学院的吗?”

“那是公学会所时期的。”

劳世晖吐着烟,娓娓地讲起来——

这事发生在前朝光绪年间。

发生这事的地点,我暂时不完全实指,暂且说成一个叫龙德镇的地方吧。

那个时候龙德镇上有两所私塾,能进入这两所私塾读书的,当然都是镇上有点实力人有的小孩,实力不够,无法进入的。

虽然是一小镇但也有几千人,千把户人家,真正能有资格读书的人家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家的小孩进不了学校读书。

这一年其中一家私塾招来了一位秀才当老师。

秀才名叫王念鸿,不是本镇人,他年纪轻轻中了秀才,正准备考举人,由于家贫,所以就应聘到龙德镇的私塾来当教师。

王秀才在私塾里教了几个月,深得学生的喜爱,他毫无那些师道尊严的思想,视学生如弟妹,他则像个大哥哥一样跟学生打成一片,教得严肃,却也玩得开心。

学生对他喜欢,家长也就很尊重他。而私塾主人呢,最初有些忧虑,没见过这样教书的,哪个教师爷对学生这么放纵呢,肯定要管束严厉,一不顺眼就拿戒尺打手心的,可是王秀才从不打骂学生,遇上调皮小孩也是讲道理。

他身上似乎有魔力,再顽皮的小孩经由他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都会服服帖帖。

如果王秀才一直这么教下去,他也不会有什么麻烦的,反正过个两年,他会参加三年一度的省考,一旦考上举人就有俸禄,何须再当个月薪才三十大洋的教师匠呢。

问题是,王秀才并不满足于他的教业。

他看出来,镇上能上学的儿童太少了,绝大多数小孩无缘课桌,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有几次他发现许多穷家小孩会跑到私塾外围观,隔着窗子听他讲课,但私塾主人不许小孩接近课堂,认为这是在揩油。

望着这些小孩渴求学习的眼神,王秀才深为触动,他产生一个想法,要在镇上办一所新学校。

这所学校有别于私塾,它必须属于公学,不仅要招收有条件家庭的小孩,也要招那些贫家小孩入学。

公学自然是公家出钱,为此他找镇长求助。

镇长叫陈宝吝,别看名字里带个吝字,其实他是个比较慷慨的人,提到办公学,他也是早有此意的,无奈镇上财力不达,根本拿不出钱来办学。

王秀才就提议集资建校。

集资这两个字让王镇长有些迟疑,他的思维总是固定在一个框框里,以为办公学只能是镇里公家出钱,哪能让私人出呢?私人出钱不还是私塾吗?

王秀才认为集资只是走的形式,也可以看成是借款,以后公家如果收益多了,可以慢慢归还这些集来的钱。

即使不还也没啥,就当了私人给公家作贡献了。

虽然陈镇长还是顾虑重重,担心资集不来反而落个怨声载道的下场。

最后在王秀才极力说服下,陈镇长答应试一试。

但这个建议,在镇公所就引起很大争议。